龙川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龙川特产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同城头条  >  本地  >  九州文艺】苏辙在龙川的那些事
九州文艺】苏辙在龙川的那些事
2022年09月26日 09:04   浏览:12   来源: 多彩龙川网

九州文艺】苏辙在龙川的那些事

九州传媒 2022-09-25 20:25 发表于广东

微信图片_20220729084200.jpg


核心提示


北宋元符元年(1098年)农历八月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苏辙,在儿子苏远的陪同下来到龙川,在此生活了近2年,留下诗文,生动地记录了北宋时期龙川人的日常生活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26.jpg


苏辙到龙川后,“名贤所至,山川生色”“籍苏(辙)陈(次升)为光荣”,龙川因之而生色。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1.png

01

才到雷州又贬循州
千里赴龙川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8.png

在来到循州治所龙川之前,曾任尚书右丞、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的苏辙,是被贬往雷州安置的。一位饱学正直的读书人,走到当年的“蛮荒之地”,怎能不被人景仰爱戴呢?雷州太守张逢对苏辙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,帮他租好屋子、安顿好家小。不久,苏辙被贬往循州。宋时循州辖龙川、兴宁、长乐,治所在今佗城。


其实苏辙考中进士那年,曾经在“金銮殿”里与一个龙川人打过照面。这个龙川人比他考得好,考了第三名。这个龙川人是嘉祐二年(1057年)的探花郎罗恺。


北宋元符元年夏天,花甲之年的苏辙拖家带口,行走在岭南“蛮荒之地”1500多里的瘴疠之路,山一程水一程地跋涉。行至罗浮山下,江水渐少,船行不便。苏辙担忧家人的健康,只得先将他们安置在惠州白鹤峰苏轼原来的家中,自己与幼子苏远一路晓行夜宿,于农历八月到达龙川。


北宋时的循州,生活条件很差。苏轼曾给循州守周彦质(字文之,衢州江山人,绍圣年间任循州知州)写过一封信,谈及岭南民情:“民居其间,衣食之奉,终岁一律,寡求而易安,有足乐者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1.png

02

龙川城里
苏辙全款买房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8.png

历经坎坷,苏辙来到龙川,在龙川城东圣寿寺的僧舍暂时安顿了下来。


跟着苏辙到龙川的,除儿子苏远和儿媳黄氏,还有一些弟子、童仆,“老幼百数十人”,日子过得拮据,“衣食仅自致也”。


在僧舍里没住多久,一家人就被“公人”赶了出来。没办法,苏辙只好倾其囊中五十千钱,买了一座曾氏小宅,大小10间房,略作修葺,以遮风避雨,安顿家小。


即使身处困顿之中,苏辙风雅依旧,与哥哥苏轼一样,“不可居无竹”。他之所以相中曾氏小宅,就是因为宅子后面有片竹林。


此时,龙川城中的住户在粤东地区并不算少,但对于曾在帝都生活过的苏辙来说,生活十分不习惯。首先是语言不通,其次是“饮食异和”。宋代饮食,普通人家已能享受到一日三餐,而粤东北许多地方实行二餐制。宋代中原城镇有许多馆子,茶坊、酒肆、面店,还有鱼肉食铺,已有烹、烧、烤、煮、炖、卤、脍等五花八门的烹调方式,汤饼、烧饼、汤圆、油条等也是常见之物。但在龙川,苏辙很郁闷,除了用简单手法烹制的食物,就找不到别的了。好在儿媳黄氏厨艺好,变着花样给一家老小烹制,改善生活。


在粤东北山区,昼夜温差大,“昼热如汤,夜寒如冰”,时发瘴气,中之则伤。苏辙一家人大半病倒,因缺医少药,苦不堪言。


苏家兄弟有一股韧劲,即使身处困顿,也能积极面对,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。苏东坡就曾“借王参军地种菜,不及半亩,而吾与过子终年饱菜”,还入乡随俗,因地制宜,发明了东坡肉,吃上了荔枝,甚至把惠州丰湖的藤菜当西湖莼羹来吃。苏辙性情温厚,中规中矩,也跟他大哥一样,自己种菜吃。他花五千钱买下屋后的一小块带有一口井的地,带着儿子苏远一起种菜。几个月后,韭、葱等长势喜人。


苏辙到龙川一年后,儿媳黄氏因中了瘴气,又得不到有效治疗,撒手人寰,留下一对幼子。这对苏辙父子是非常沉重的打击,他锥心痛哭,为她写了一篇祭文,承诺有朝一日和家人一起带着她的灵柩北返故土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1.png

03

饮酒吃鸡话桑麻
直把龙川作乡关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8.png

初来乍到,人生地不熟,且语言不通,苏辙不知道能去什么地方散心,终日闭门,索然度日。


他也曾想在龙川城中结交朋友,可惜“此郡人物衰少,无可晤语者”。大概是因为中了瘴气,苏辙病了一场。虽然没有医治,但他的身子骨还算硬朗,挺了过来,想找根手杖,拄着出门走走。苏辙拿着刀想去屋旁竹林砍根竹子做手杖,可惜这些竹子被藤蔓缠绕,长得矮小,不堪大用,只好作罢。


好在邻居黄家种有一大片紫竹,长得郁郁葱葱。苏辙去黄家串门求助,“得一茎,劲挺可喜”,制成竹杖,每天拄着不离身。


苏辙后来听闻黄家竹子原是从他居住的曾氏小宅处移植过去的,不由诗兴大发,赋诗《求黄家紫竹杖》:“曾家紫竹君家种,曾园竹与荒藤共。藤骄竹瘁如畏人,不似君家竹森耸……我身病后少筋力,遍求拄杖扶腰痛。萧萧瘦干未能任,一亩君家知足用。一枝遗我拄寻君,老酒仍烦为开瓮。”


虽然当地读书人少,但人情淳厚,龙川父老对这个从京城贬来的“犯官”很热情。除了送竹杖、借书,还一起饮酒聊天。在《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其四》一诗中,苏辙记录下重阳节和龙川父老把酒话桑麻的场景:“尉佗城下两重阳,白酒黄鸡意自长。”


古时龙川重阳时节,“九日龙山霜露凝,龙川九日气如蒸”“酒熟风高喜不胜”。一些平日与苏辙交好的老农,带着自酿的酒来曾氏小宅拜访他。年过六十的苏辙和老农,捋着花白胡须,在小院觥筹交错,相谈甚欢。


宦海沉浮中,亲朋故旧避之唯恐不及的苏辙,面对这些纯朴农人的真诚相待,心中十分感动,把龙川视作了故乡,暂时放下了对家乡四川眉山的思念:“获罪清时世共憎,龙川父老尚相寻。直须便作乡关看,莫起天涯万里心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1.png

04

颀然一道士
万里来相见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8.png

龙川毕竟是秦时就开埠的古邑,宋时龙川书院也有数间,虽然很难交到“解人”朋友,苏辙在龙川城里还是能找到几个能聊上一阵的读书人。如邻家黄氏,也是耕读传家之门,家中藏书不少。苏辙常去黄家借书,只是年事渐高,眼睛老花,不能长时间看书,不得不将书抛到一边,闭目养神。


衙门里的“公人”不许苏辙住在僧道住所,但有学问的僧道仍会登门拜访,其中就有个当地道士廖有象。在那个“不见平生人”的寂寞岁月,有这样“颀然一道士”,人品学问俱佳,翩然如闲云野鹤,令苏辙大为惊喜,与廖有象倾心交往,贯穿了苏辙在龙川岁月的始终。


廖有象是有道之士,得到他的真传的弟子有五六人,门徒众多。廖有象的居处也非同一般:“君居龙川城,筑室星一周。屋瓦如踂飞,象设具冕旒。”


宋徽宗即位后,苏辙蒙赦北归。临别之际,廖有象送他过了一道又一道山岭,直到苏辙乘舟改走水路时,才洒泪而别,约定他日再见。


10年后,廖有象果然出现在身处颍川的苏辙面前。苏辙惊喜万分,万里之外的故交,竟然走过重重山川险阻,来看他这老而穷之人。那时的苏辙,虽有二顷田地,但每年的收获不多,仅能免于饥寒。廖有象来到后,不辞劳苦地帮他张罗农事,甚至下地干活,苏辙省了不少事,慨叹道,这样的友谊,上古时期或许有,在我们宋朝啊,真的没听说过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1.png

05

七旬故友徒步万里探苏辙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8.png

那时候的旅人,披星戴月,舟车劳顿,三餐一宿都不易有着落。这样艰难的旅程,也有人毫不畏惧,只为了去探望千里之外的犯了事被贬黜的好朋友。到龙川探望苏辙的至少有两人,一个是潮州吴子野,一个是他的至交巢谷。


年逾七旬的巢谷,从四川眉山出发,不远万里,徒步前往龙川与苏辙相见。走到梅州时,他给苏辙送了一封书信,信中写道:“我万里徒步来看你,就已不望能有命回去。我现在已到梅州,10天左右就能见到你了。”元符二年(1099年)正月,巢谷抵达龙川,二人相见,抱头痛哭。苏辙留他住了1个多月,相谈甚欢,意犹未尽。


此时,苏轼已从惠州贬至海南儋州。见到苏辙,巢谷大慰心怀之余,还想见苏轼。苏辙力劝未果,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中拿出部分,给他作盘缠,希望他能平安到达海南见到苏轼。不料,巢谷行至新会遭遇强盗,钱财悉数被抢,不久后病死。苏辙获悉噩耗,失声痛哭,心中哀痛难遣,作了一篇《巢谷传》,托人带给巢谷在泾原军中的儿子巢蒙。


潮州道士吴子野是苏轼、苏辙兄弟相交多年的老友,也曾从潮州来到龙川探望苏辙,陪他一块儿修炼养生之法:“辟谷赖君能作客,暂来煎蜜饷桃康。”


吴子野还是龙川人蓝乔的好朋友,他俩曾经一块儿到北宋重臣曾公亮家里做客。可惜苏辙在龙川的那段日子,蓝乔外出,没能与苏辙会面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1.png

06

龙川二志传千古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348.png

谪居龙川期间,身为文章大家的苏辙并没有“躺平”。在儿子苏远的协助下,撰写了《龙川略志》。元符二年(1099年)四月二十九日,苏辙作《龙川略志序》。


《龙川略志》所记40事,大多是讲述自己及朝中大臣于熙宁、元丰、元祐年间在新法、税赋、刑法、选吏、外交、治河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上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等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400.jpg


纪晓岚等所撰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高度评价了苏辙《龙川略志》所记之事的可信度:“《略志》惟首尾两卷,纪杂事十四条,馀二十五条皆论朝政,盖是非彼我之见,至谪居时犹不忘也。然惟记众议之异同,而不似王安石、曾布诸日录动辄归怨於君父。此辙之所以为辙欤。”《龙川略志》完成后,苏辙意犹未尽,觉得《龙川略志》仅志平生之一二,其他更多的值得一书的人与事,都还没有记下来,于是写成《龙川别志》,“凡四十七事,四卷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26090406.jpg

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认为,《龙川别志》多述年老而有威望、德行和才学的人的轶事。因为所记之事信实,朱熹在他的《宋名臣言行录》中,很多地方都引用《龙川略志》《龙川别志》所载之事。朱熹对苏辙《龙川略志》和《龙川别志》的重视,充分说明这两本著作对了解元祐之政和北宋名臣言行,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和文献。


苏辙的龙川二志,一方面反映了苏辙在政治、经济、礼仪、宗教等方面的思想,另一方面记录了北宋许多正史不曾提到的名人轶事和社会侧面,弥补了正史的不足,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。南宋史学家李焘在撰写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时亦引用了不少二志中的记录。


元符三年(1100年),哲宗崩,徽宗即位,大赦天下,苏辙获赦,调往湖南永州,很快又被作了别的任命,结束了流放生涯。年底,他定居河南颖昌,于政和二年(1112年)去世。


微信图片_20220903085048.png

来源:河源日报

头条号
多彩龙川网
介绍
多彩龙川网
推荐头条